2022年5月23日,位于黃淮海平原地區的淮北市濉溪縣五鋪農場里,一片金黃色的麥海。一個身影穿梭在安徽農業大學的200畝小麥試驗田中,不停地走走看看。他就是全國政協委員、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組副組長、安徽農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馬傳喜。
然而,一個月后,馬傳喜的身份又發生了新的改變。在2022年6月23日閉幕的民革安徽省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,他高票當選為民革安徽省第十四屆委員會主委。
1963年出生的馬傳喜是安徽蕭縣人。17歲時,抱著能夠成為一名種莊稼專家的樸素愿望,他如愿考入安徽農學院(安徽農業大學前身)農學系,并在這里讀了碩士研究生。28歲獲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博士學位后,回到安徽農學院任教。30歲被聘為副教授,34歲被評為教授,37歲開始任系(學院)領導,入選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,47歲競爭上崗擔任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,進入農業部專家組,57歲擔任安徽農業大學常務副校長。
這是一個清晰的“學者軌跡”。馬傳喜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說,在當選民革安徽省委會主委之前,他的經歷非!皢握{”,幾乎天天圍著小麥轉。
出生于皖北農村的馬傳喜,從小到大,眼里看到的是麥田,碗里吃的是面食,所以,學農后,研究小麥也就順理成章。起初,他主要從事小麥的品質基礎研究,到農大任教后卻跟著導師做起了育種技術應用研究!胺N子被稱為農業的‘芯片’,育種則是睡在麥地旁的科研!瘪R傳喜說。冬春田間觀察,初夏授粉雜交,每到小麥成熟期,他和團隊就要追著“麥浪”跑。
從基礎研究轉到應用,對馬傳喜來說是一個大的轉折。當時的他并沒有想到,自己會在這條路上走這么遠。他主持選育了國審小麥新品種安農1589、安農1124、安農185,省審小麥新品種安農0711等,兩次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,一次獲二等獎。
如果一直只做科研,那么馬傳喜的經歷確實可以說是單調,但是,2005年,安徽省啟動的小麥高產攻關活動,給他的工作性質帶來了很大的改變。作為小麥高產攻關技術指導組的首席專家,馬傳喜負責對全省的小麥種植進行技術推廣和指導。從小麥的品種到栽培、施肥以及防病治蟲等,從田間地頭到農技項目推廣,從幫助指導農民到跟縣里的各部門協調工作,他什么都要管,什么都得懂。那時的他已經從單純的專家學者轉變為一個管理者。
安徽農業大學一直保持著重視統戰工作的傳統,支持各民主黨派成員和黨外知識分子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。2003年,經學校推選,馬傳喜當選為第九屆安徽省政協委員。他開始從一心教學、做研究、“兩耳不聞窗外事”的狀態,轉變為越來越多地參加政協活動和各種履職培訓,與其他委員一起建言獻策,為安徽發展貢獻力量。
在擔任第九屆安徽省政協委員,第十、十一屆安徽省政協常委和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的20年間,馬傳喜提出的提案大都是關于農業方面的,尤其在全國政協委員履職中,一直關注我國的種業創新和糧食安全,先后提交了8件提案。這些提案都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和答復。
全國政協委員、農學博士、教授、博導、小麥育種專家……雖然馬傳喜從未設想和刻意規劃過自己要走的路,然而卻邁著堅定的步伐一步步走到今天。
如今,當選為民革安徽省委會主委的馬傳喜,將要在新的起點上,承擔起新的使命,深感責任重大!懊窀锇不帐〉谑龑梦瘑T會帶領全省民革積極開拓創新,團結務實進取,開創了安徽民革工作新局面,為我們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。但是,站在新的歷史發展起點上,面對新形勢、新任務,全面加強參政黨自身建設,切實提高參政履職效能,任重而道遠!
新征程的號角已經吹響,新的使命催人奮進。馬傳喜表示,將在民革中央和中共安徽省委的堅強領導下,矢志不渝跟黨走、攜手奮進新時代,不斷加強自身建設,引導全體黨員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共二十大確定的目標任務上來,深耕社會和法制、“三農”、促進祖國統一等參政議政工作重點領域,切實履行參政黨職能,為推動安徽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民革的智慧和力量。發揮優勢,凝聚力量,為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作出貢獻。